经文:徒8:1-8 讲员:谢君传道
引言:
蒲公英可以在路边,甚至在犄角旮旯里都可以见到,这和它的传播有很重要的关系,蒲公英借着风力被吹散开去,种子传播到各处,借此就长出更多的蒲公英。神所托付于教会的天国福音使命,应参照蒲公英的传播原理而行。
一、是大,更是小
每一株的蒲公英会结出大概有100粒的种子,这一粒粒的种子就是生命的希望。当这些小小的种子被吹散,分散到各处地方时,它虽然是一小粒的种子,但是因着它有生命,它就会开出新的蒲公英。
教会是求大还是小?在使徒行传2章,4章中,分别记载门徒增加3000人,信主的男丁就有5000人,当时耶路撒冷的信主群体是一个超级大的教会。但这不是神的心意,神的心意是要门徒去到万民中,后来教会的发展中就有了逼迫,8章提到除了使徒坚守大本营之外,门徒都四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。
神的心意不是要我们做大,神的心意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福音,更多的人能被训练成为门徒,更多的人能够被差派出去,成为福音的使者,让更多的人认识主。
二、是聚、更是散
每个被创造的物种在这个地上都是有使命的,蒲公英的使命完成就是被吹散的那一刻。每一次的聚集起来是能量力量的结合,是生命的孕育,孕育成每一颗饱满的种子,然后就散出去,最后再开花结果。聚集是为了散出去,这样的循环才是有生命的,是会生生不息的。
从整本圣经的脉络:神的心意让我们聚集起来,又要散出去。
A.当初神创造人,赋予人一个使命:要生养众多,遍满地面,治理这地,去管理上帝所创造的。
B.当神用洪水施行惩治,挪亚一家被保留下来,出了方舟后,神再次给他们一个命令“要生养众多,遍满了地”。
C.巴别塔的分散
D.耶稣带了门徒3年半的时间,吃住在一起,训练他们,之后耶稣就打发他们出去,两个两个出去。耶稣升天前,还吩咐他们:“你们要去,去到万民”。
E.使徒行传中,耶稣吩咐他们要暂且留在耶路撒冷,只等到候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,他们得着能力,之后就要出去传扬天国的福音
但是,天然人的生命不喜欢散,被差派去到陌生的地方,因为这代表着要重新开始,要适应。今天我们要散出去,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,恐惧圈,自己的模式和框架,自己的小小世界。我们今天有聚,更是有散,每次的敬拜聚会,每一次的门训都是为了出发,为了散去进入到人群中去传扬福音。聚是为了散,散也是为了更好的聚集。
三、是死,更是活
蒲公英的种子离开苞头后,只剩下光秃秃的苞头,好像是死了,其实那是生命延续的开始,因为每一个种子被带出去,落在土里,它就开始有机会生根发芽,有生命的绽放。蒲公英被吹散,是死,更是活的开始,而且是加倍的活。约翰福音12:24一粒种子落在地里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。这就是生命的力量,而种子能够迸发出生命的力量,是从它落在土里的那一刻就开始了,那是死的开始,却也是进入活的开始。
基督徒要完成福音的使命,也要像种子一样,要死去,才能活过来。从死到活,这一个过程是艰苦的:
A. 生长环境:随遇而安,努力生长
蒲公英生长在犄角旮旯里,蝴蝶兰生长在特定的水温室温环境之中。传扬福音的宣教士需要如同蒲公英一样的生命,随便什么环境都可以生长起来,如此才能突破环境,转化环境使福音在那地传扬开来。我们也需要为着环境转化观念,把不喜欢的环境当作神塑造我们的土壤,我们就一定可以成长。
B. 生长过程:破碎自己,奔向光明
约翰福音说,种子只有死去,才能活过来,结出子粒来。种子生长的过程叫死的过程,这个死的意思就是种子要舍弃自己,放下自己,破碎自己,如此它就开始与土壤、空气、雨水、温度结合在一起后,种子的生命基因就被激活了,慢慢长大,能量越来越大,最后种子能突破外面的那层壳。
神的儿女们,我们要破碎自己:即旧有的态度、习惯、思维、关系等要打破,要被基督转化,塑造。
A.旧有的态度:对敬拜、对祷告、对听道没什么回应,我要打破自己,要回应,要举手,要更多的热情,你的热情也会带来周围人的热情。
B.旧有的习惯:我看人就喜欢挑别人的不好,抓住别人的缺点,我要突破,我要寻找对方的优点,去肯定他。这样子,你身边就会越来越多可爱的人,更多的同工,你也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可爱的人。
C.旧有的思维:从自我的角度思考转化成站在对方角度想想,从消极看待事务转换成积极看待事务。
D.旧有的关系:过去在亲密关系中失序,与家人剑拨弩张到带着主的爱去重建关系等。
我们死了,我们也就活了,并且福音的种子生生不息在我们生命中发动起来了。
四、是失,更是得
蒲公英被吹散到各个地方,失去了本来的美丽,也失去了本来的地方,但是它却得着了更多的蒲公英,得着了更多的地方。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失去了生命,却得着了亿亿万万的生命。在1-8节里,提到“众人听见了”,许多人被鬼附着,许多瘫痪的,在那城里,就大有喜乐。司提反失去了生命,但是这生命却有延续倍增的能力,因为这生命是为主的福音而牺牲的,神没有让殉道士的血白流,这些血成为的福音种子。
结语:
今天的教会要出去,眼睛要看出去,不是只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,自己的教会里面;金钱/资源要出去,支持远方的宣教士;脚步要出去,进入到有需要的地方开始参加访宣、短宣、甚至是长宣,愿今天的教会能够承担起福音的使命,使福音如同蒲公英一样被传播到各地。
讨论:
1. 面对今天外部的环境,你觉得中国教会的发展需要从“大”转变到“小”吗?在这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很重要?
2. 今天的中国教会为什么要起来做宣教的工作?
3. 你在实践宣教的使命上可以做点什么?